跳到主要內容

願景-幸福愛藝術

願景-幸福‧愛‧藝術

    希望透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們能從藝術課程中發現環境氛圍的精神向度,並鼓勵學生參加創作競賽,增進學生成就感與自信心,藉以肯定學生的創意表現,讓學生能從中增進藝術欣賞能力,陶冶氣質,讓藝術氛圍的分子散播到社會人民、社區鄰里,讓環境藝術的「創意境教」「藝術活力」議題藉以宣導,提高教學成果的推廣性。 將來在美術學科方面的發展願景以下說明之

 

一、開啟「幸福‧愛‧藝術」的心門

    六十多年來,台灣在改變、高雄在改變、鳳中也在改變。從保守主義逐漸走到開放主義,是社會的潮流,也是鳳中經營校園藝術美學的潮流。

      藝術,是近年來台灣推動的社會新價值,也是高雄城市在近年來提升「形象主軸」之一。鳳山高中藉由社會潮流,來改變舊有的形象,創造多元化與國際化的「美麗校園」。

從校園的實體公共藝術方面,看見校園的形象從「保守傳統型態」轉化成為「後現代創意型態」;從藝術的教育與競賽推廣方面,看見校園的教學模式從「保守封閉型態」轉化成「多元互動型態」;從校園內的跨領域藝術推廣方面,看見校園的校風從「單一教學」轉化成「多元共生教學」。三方面的結合與交流,打造出全新的校園風貌,同時,更開啟「台灣未來新教育」之路。

我們看見,國際的教育改革聲浪,逐年擴張。近年來,國教各大教育改革方向,有小異但卻含有一項共同的精神指標:教育改革的方向,建立在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幸福、感受到生活之愛、感受到生活之美,同時,讓學生能深刻感受到社會的感動與希望。然而,透過「藝術心創意‧境教新活力」方案的成立,鳳中首次融入此項新一代教育改革的指標,同時,帶給學子與師長不一樣的「台灣新教育」。

方案中,透過對於校園硬體的創意改建,如以「趣味創意」來改造熊貓造型,創造「校園公共藝術作品」,或者以「變形藝術」,來拼貼出「創意馬賽克」,這些作品,帶給校園新的生機,同時帶給每一位學子與師長,更多的藝術享受空間,感受幸福的藝術;不僅在硬體設施的改變,鳳中的教師更用「多元角度」來打造「深度藝術教育」,用多元化的教材,訓練學子多元化的「美學思考」,同時更透過全國學生美展,將「學生的創意」與「美學教育的精隨」帶出校園,推廣至全台灣,如此的教學方案,給予充滿壓力的學子一項「藝術新生活的感動」,感動藝術之美、感動生活之愛。

    近幾年的努力,在多項方面均有所成就,也進一步驗證「幸福」能帶動「感動」,「感動」能帶動「新教育思維」,「新教育思維」能帶來優質的教育環境。基於優質的成效,我們要更加努力,同時,更要透過「幸福‧愛‧藝術」三項指標與精神,繼續改革教育,創造更佳的優質國際化與多元化的「心教育」。

 

二、創造「校園--起來」的氛圍

        近年來,我們呈現「美術教室創意彩繪」、「藝術階梯的創意彩繪」、「音樂教室的創意符碼」、「校園中廊的萬千花形藝術長廊」、「教室走廊的變幻彩裝馬賽克藝術創作」、「技藝館的環境視覺公共藝術」、「舊物新裝的貓熊服飾藝術」、「員生消費合作社的色彩魅力」等相關作品,來彰顯「校園藝起來」的精神,提升校園的藝術生活環境,讓每一個人感受到校園的「幸福之愛」。

      然而,在日本知名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作品中,曾提到「衍生的秩序」概念。概念來自於「游牧(Nomad)」,游牧的精神在於人、建築與自然相互調和,創造出融合自然元素的「建築風格」,藉由此項建築風格,延伸出「生命變化的秩序」、「有機幾何的秩序」、「呼應成長變化的秩序」與「流動的秩序」,讓每一個觀賞者欣賞並感受這人、社會與自然三者間的「衍生秩序」。

      同樣地,我們透過校園的重建,更要融合「校園的傳統」與「跨時代的新藝術」,創造出多元化的校園。

我們共訂定三項指標,打造未來「幸福之所」、「愛之境」與「希望之城

(一)幸福之所:融合自然、順應人文

    「城市森林」的學校,要能透過自然因子,表現出最原始的大地之美,同時,更能創造綠化的環境,打造充滿森林的幽境與潔淨的氣息;「人文價值」的學校,要能透過原始的城市人文傳統,表現出城市之美與校園特色。我們透過這兩項指標,未來將打造「自然與獨特人文」的鳳山高中,並進一步建造「幸福之所」。

(二)愛之境:學生參與、藝術溝通

    學校的公共藝術,來自更多的創意,才能打造多元的作品。學生參與-是打造美學校園的重要指標,透過學生積極的創造,進一步衍生出更高的「文化產值」的藝術作品,來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激發更多的創意,同時,更能藉由學生的藝術眼光,拉進學生與藝術間的距離,達成藝術溝通。這也是我們未來將積極推動的指標,以「愛之境」來拉進學生與藝術的距離,藉以提升學生的人文氣質。

(三)希望之城:藝術展覽、互動藝術

    藝術來自人手,而更多的互動,將能使人的手與腦進步,打造更佳的藝術點子並拉近人之間的距離。國際間,近年推廣藝術的最佳方式莫過於「藝術展覽」,透過多元的展覽,能吸引不同的族群前往,同時,透過觀眾與創作者之間的互動,能激發出藝術與人之間的「互動性」,不僅是人與藝術溝通的進步,同時更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進步。我們希望透過藝術展覽,能帶動風中校園的「生活氣氛」,同時更能為學子與校園環境注入幸福的希望與未來,打造一座「幸福之城」。

 

三、點亮「美學教育」的感動

    教育,是推廣藝術的根本。我們近年來,積極在鳳中、在高雄、在台灣,推廣藝術價值,打造藝術生活。而教育,是我們推廣藝術活動中的重要一環,一項好的美學教育,不僅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同時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真意」。教育,除了讓學生得到豐富的認知外,更重要的是,要能藉由教育,感動學生,藉以讓學生成為「社會的感動者」,感動更多的社會,為社會注入潤滑劑。

     我們近年來積極在教材、教學模式及互動方面,點亮每一個環節,嘗試每項教育的新價值與新方法。未來,我們更不遺餘力繼續在教育領域奮鬥,以「國際經驗」打造「台灣美學教育的價值」。有鑑於此,我們訂定兩項指標,完善規劃出「創意學」與「美心學」新教育理念。

(一)創意學:透過引導,拉近創意

    台灣知名藝術家賴聲川先生,曾經提出「創意學」的概念,轟動社會。我們很高興,能在台灣的社會中看見新的「主流價值」,這一份主流價值就是「以創意來抵抗逆境」。創意,能帶來更廣大的市場,同時也能增進社會的競爭力與抵抗力。從創意學的社會趨勢,我們在未來更應該以「創意」為主,以「制式的藝術」為輔,增加教學品質。藝術,沒有實際的價值,他不能評分、不能備受鑑定。能備受稱讚的藝術,應為「創意的藝術」,而不是「制式的藝術」。未來我們將積極透過「多元化的藝術教材」,包含建築藝術、美 化藝術、生活藝術……等各社會資源,來啟發學子的靈感,拉近與創意的距離,打造 獨一無二的創意作品。

(二)美心學:藝術潤滑,健康心靈

    藝術,除了能啟發外,同時,更能滋潤人類複雜的心靈。我們希望在未來的教育,能更進一步「用更廣的藝術,打破學子心中的惡靈」。用藝術教育,讓學子能遠離壓力;用藝術教育,讓學子有美好的成長回憶;用藝術教育,讓學子有一顆健康的心。這是我們現今努力的方向,更是未來重要的指標,讓校園的教育充滿「幸福‧愛‧希望」。

 

四、共生「教育心生活」的契機

    從藝術感受到幸福,是份美好的感動與感受,但我們希望,透過藝術,能重造我們的生活。我們在布拉格的廣場,看見街頭藝術,用商業的模式在表達愛與幸福;我們在史特拉斯堡的街道上,看見建築的雕刻藝術,融合了現代建設,打造出獨特的藝術生活;我們在東京中城,看見多元的和式風藝術,融合了後現代的元素,打造日本獨特的消費購物環境。這些例子,都是活生生的「多元藝術生活」。國際的城市,每一個都正在透過城市的打造與改建,融合各種元素,加入各種藝術,打造「共生藝術心生活」。

    身為時代潮流前端的鳳中,更不能忽視這一塊版圖。我們希望,透過藝術推廣,推廣至各項教學領域,以至教育生活,加深鳳中校園的藝術氣息,同時,打造鳳中的「獨特性」。

    我們希望在未來,透過「共生教育」、「行政共生」兩項指標,達到我們真正的「藝術『心』願景」。

(一)共生教育:多元結合、創造多贏

    從藝術本科,我們近年來積極往外推動,從資訊領域到語言領域,是我們現今所能見到的成果,然而,一項完善的教育要在多項項目上配合,才能打造出「多元且多贏」的局面。未來,我們更積極開發結合自然科學競賽國語文教學人文科學教學等各領域,積極推動「跨領域的藝術教育」。

    如何推動才有最大的成效呢?鑒於近年鳳中師資群中的經驗傳承,多位年輕有為的老師紛紛進入鳳中,盡心盡力執行該科的教育職責。而我們希望 透過資深教師群的經驗指導與年輕教師群的活力展現,引導各項藝術與科學等方式,來打造多元且附有趣味的教育,不僅能吸引學子的目光,同時更能突破過去傳統的「填鴨式」法則。

(二)行政共生:藝術活力、融入行政

    行政體系,向來都有制式化的規章及相關細節,但如此制式化的規則,卻帶來死寂與壓迫的行政壓力。我們希望,未來透過「辦公室藝術化」與「資訊網頁美學化」等方式,減少學子與行政人員的距離,讓行政充滿活力、工作充滿動力,享受幸福的工作藝術型。

 

五、結語:展望幸福‧愛定藝術

    透過上述,我們發覺「肩膀的壓力日日增加」,然而,我們卻應該承擔,承擔責任與目標,積極努力朝向各項目標實行。

    幸福,是藝術所帶給人們的第一感。當人們接觸藝術,就能展望未來,看見當下的幸福。我們在教育的路途上,我們要開始從自己做起,展望多元的藝術、拓展多元的視野,並為鳳中為台灣打造新一代的教育環境、教育制度,讓每一位學子能在專精領域發揮,同時,並體會藝術之美,享受當下的幸福。

    今日的成就,就是明日的責任;今日的成功,就是明日的承擔。我們希望藉由這一次的方案,進一步推廣更多更美的「藝術感」,打造每一個人「從藝術展望幸福」的信心與動力。

跳至網頁頂部